助力村民脱贫 临港区落实独具特色的脱贫攻坚模式

2018/1/26 14:30:40   来源:大众网    

  脱贫户张守栋

  发展大棚展业,2年内实现12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;创新“三区同建”模式,贫困村民住上社区楼房;对接企业将车间开进社区,打消村民顾虑;创新代办扶贫模式,村里有了“联络员”……在临港区多个乡镇、社区,一个个扶贫措施的落实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脱贫攻坚模式,村民们在强村富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
  张守栋的大棚里桃树花开

  发展大棚产业 125户贫困户两年内全部脱贫

  在临港区朱芦镇李家彩村,一排排大棚矗立田间。据了解,2016年3月底,在第一书记工作组的帮助下,李家彩村集体新增流转土地60余亩,新建6个大棚。同时,第一书记为村民制定了“油桃套餐”,建立合作社,由村集体统一管理、统一运营,通过土地流转、就业扶持、入股分红等形式把村里的117户贫困群众吸纳进来,帮助他们尽快脱贫。

  当地贫困户张守栋就是这其中的代表,也是村里第一批脱贫致富的人。25日上午,大众网记者见到了正在大棚里管理桃树的张守栋。张守栋告诉大众网记者,以前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茶叶,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多少钱。2015年,在上级政策的大力支持下,他承租了村集体的大棚,种起了油桃,一心扑在大棚管理上。

  “以前种茶叶,每天采茶,费工又劳累,一年一亩地也就收益1000多块钱,现在种大棚,除了摘桃、卖桃忙一阵子,平时很轻松。”张守栋介绍,自从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工作组,第一书记积极联系农业专家,从化肥农药选取到日常培育管理再到大棚温度控制,为群众普及种植油桃的技能知识。渐渐地,他摸索出了种植规律与技术,管理起来一年比一年轻松,相比以前辛辛苦苦种茶叶,现在可以说是“休闲农业”了。

  虽是寒冬腊月,张守栋的大棚里却是一片桃花朵朵开的景象。700多棵桃树基本都开花,有的枝头挂满了花苞,长势喜人。“去年我的大棚年收入4万余元,平均卖到5块钱一斤,好的时候能卖到12块钱一斤。”张守栋说。

  如今,李家彩村大棚规模已达30个,村里125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。据了解,钢结构大棚产权归村级集体所有,承包费作为集体收入,村集体每年拿出70%的收入向生活特别困难的贫困户发放特别救助金,这样既保证了全村贫困户的脱贫,也实现了村集体增收。

  村民住上社区楼房 企业车间开进社区

  在团林镇供销社服装厂内,工人们正在赶制沙发套。团林镇扶贫办副主任李青松介绍,团林镇供销社服装厂刚启用一个多月,已吸纳社员100余户,其中贫困户20余户。“通过创新村社共建模式,由村产业项目致富,既打消了村民顾虑,又增强了带领全村群众产业致富的本领。”李青松说。

  壮岗镇薛家黄所村原来位于山顶上,交通、生活十分不便。为积极帮助群众脱贫,壮岗镇政府按照新型居住社区、就业安置园区和高效农业示范区“三区同建”模式,打造壮岗镇扶贫示范工程。2014年,大河西社区建成,薛家黄所村实现了整体搬迁,村民全部住上了社区楼房。

  企业车间开进大河西社区

  为解决老百姓搬进楼房后的后顾之忧,团林镇通过向企业推介、组织村企联谊活动等措施,让企业把车间开进了社区。据临港区扶贫办副主任蔡立华介绍,2016年,大河西社区成立了山东旭升服装服饰有限公司,主要解决村里妇女的工作问题。

  扯布、上锈、烫衣服、叠衣服……虽然天气寒冷,200多人的服装加工厂里却忙得热火朝天。“我们是计件工资,我主要负责服装上袖这道工序,一天能做100来件,一个月三千左右的工资。”社区居民刘女士告诉大众网记者。

  除了各项服装制作工序井然有序,该服装加工车间内,还有一位乐呵呵地,不停地绕着偌大的厂区打扫卫生的老人引起了大众网记者注意。她是大河西社区的居民陈香云,今年70岁。本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,后来临港区财政局职工徐彦敏成为陈香云家的包贫困户干部,在徐彦敏的走访鼓励下,在村支部书记王延金、驻村第一书记杨发全的联系帮助下,2016年,陈香云成为该服装厂的正式员工,负责为该厂200多名员工做饭,还兼职为厂房打扫卫生,月收入1800多元。

  团林镇供销社服装厂内,工人们正在赶制沙发套

  “我现在早晨在厂里打扫卫生,中午在食堂做饭,不忙时到车间帮忙干点服装包装等工作,晚上到社区文化广场跳广场舞,业余时间忙着地里的庄家,也不闲着。”陈香云给大众网记者算了一笔账:一年下来,地里收入、厂里工资、社区里的扶贫车间收益,再加上养老保险、儿女孝敬的财物,年收入总计超过了3万元。

  大河西社区的居民陈香云

  创新代办扶贫模式 村里有了“联络员”

  “村里哪家又增加人口了,村里哪户有困难了,谁跟谁产生矛盾了……”这些事都需要村干部与村民之间有一个“联络员”。村支部书记王延金介绍,为了更好的了解群众困难与需求,社区创新代办扶贫模式,从村里选出58名扶贫协理员。扶贫协理员成为贫困群众脱贫的宣传员、引导员、服务员和联络员,搭建起了社会项目、资金、技术、精准对接贫困户的桥梁,打通了精准扶贫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薛玉连是大河西社区的扶贫协理员,帮助年龄大的老人换灯泡,监督村里的新建项目,向老百姓宣传扶贫政策等日常琐事他都忙活着操办,并乐在其中。工作过程中,薛玉连也经常遇到一些困难,甚至误解。有一次,村里80多岁的魏茂英老人误以为自己只收到了低保款,而未收到孝心扶贫款,便找到薛玉连。薛玉连给老人解释老人却并不相信,只好到信用社打出打款清单,并带着老人的儿子,一起对着清单给老人解释,老人这才相信,还感谢了他。

  “村里事情多,调解的过程中,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,尤其是一些老人,很多事情都想不明白,但是每次调解后,看到这些老人跟小孩似的开心,我自己也会感到很开心。”薛玉连说。(记者 王艳彩)

编辑:刘帅    责任编辑:温伟伟

相关阅读

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。

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中国山东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。

3、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约毁坏、诽谤、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,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
4、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《网站声明》并完全同意。